建立日期 3802
美國洛杉磯——在美國心臟學會主辦的2016年國際中風年會(ISC)上,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的研究者報告稱,對於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,將CT血管造影的範圍擴大至心臟,有助於迅速找到心源性血栓的來源並發現其他相關問題,否則這些問題很容易被遺漏。
研究者解釋道,掃描時間只會增加幾秒鐘,不需要增加顯影劑的用量,放射量也不會明顯增加。也不需要採用β-受體阻斷劑進行閘控。
這項前瞻性研究以20例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為研究對象,所有患者均在症狀發作後4.5小時內入院。受試者的平均年齡為64歲,男性占60%左右。存在IV顯影劑禁忌症或者不能提供知情同意書的患者被排除在外。與大腦CTA一樣,在相同環境下開展了兩相64切無閘控心臟電腦斷層血管攝影(CTA)。CTA圖像由神經科主管醫生和放射科醫生共同判讀。3個月後,無患者死亡,8例患者(40%)的改良Rankin量表評分為0-1分。
神經科醫生Leonard Yeo及其同事發現,1例患者存在升主動脈局部撕裂,另1例存在心室血栓,還有1例心耳處有一個血塊。兩個血栓病例均得到了經食道心臟超音波的證實,並於次日開始接受抗凝治療。
Yeo醫生說:「1 mm切層的掃描最適合篩查這些導致栓塞的血栓和結構性異常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使沒有進行閘控,得出的細節仍然很棒。這樣做沒有什麼不好,可以將CT掃描的作用最大化,而CT本來就已經是大多數急性中風病例診療方案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。」
Yeo醫生在發言中稱:「既然大部分患者在急性中風後都要做CTA,那麼完全可以檢查一下心臟以尋找血栓來源。」由於我們可能沒有時間使用β-受體阻斷劑,「採用無閘控掃描也行」。
身為這場會議的主持人之一,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的神經病學教授Robert Hart博士表示,「如果無閘控心臟CTAs確實能給我們提供有用的資訊,那麼將來很可能每個人都會這樣做。對於急性中風患者,每個人都要做頭顱CTs,這只是把掃描範圍往下擴大一點兒,而且這也不需要增加顯影劑的用量」。「這樣一來,患者入院後1小時內,或許我們就能做出診斷了」。
Yeo醫生指出,在很多時候,急性缺血性中風患者只做了心電圖(ECG)檢查。經食道心臟超音波(TEE)作為心臟檢查也很好,但往往晚一點才做。「TEE擅長發現中等栓塞風險的異常」,比如卵圓孔未閉合和中膈動脈瘤。「然而,對於這些中等風險的心臟血栓來源,尚不明確其最佳治療方法是什麼。和需要抗凝治療的高風險血栓來源不同,TEE在臨床治療決策方面不能提供指導意義」。
他補充道,急性中風期開展無閘控心臟CTAs還能檢查心室、瓣膜、心包膜和大血管的形態,同時也能發現心室-血管連接異常以及「左心室動脈瘤,而組織胞漿素原活化劑(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)可能導致左心室動脈瘤破裂,而造成毀滅性的後果」。
這項研究由新加坡衛生部國家醫學研究理事會資助。研究者聲明無相關經濟利益衝突。